7月初,马斯克高调宣布成立名为“美国党”的新政党,声称目标是让80%的中间选民重新掌握美国的未来命运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不到一个月时间,这一政党的支持率就从最初的65%骤降至仅11%,暴跌了54个百分点。特朗普当年那句“第三党从未成功”的嘲讽似乎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。那么,马斯克建党真的是仅仅在社交平台上玩的一场流量秀吗?还是背后另有隐情?
当马斯克宣布组建“美国党”并迅速登上热搜榜时,一场注定艰难的政治征程也悄然拉开序幕。这位硅谷的“科技狂人”,这一次直指美国现行政治体制的核心缺陷。而他选择宣布建党的时间也极具战略意味——正是在特朗普刚刚签署“巨大而美好”的税改法案次日。一边是传统政治势力的继续角力,另一边则是号称代表“未来”的马斯克高举反抗的大旗,形成鲜明对比。
但从7月14日的民调结果来看,马斯克所发动的这场“政治革命”并未真正点燃美国民众的热情。虽然有近半数受访者认可“两党制已经过时”,但愿意投身“美国党”的却寥寥无几,仅11%表示可能支持,尤其是在中立选民中支持率更低。短暂的支持浪潮很可能只是马斯克个人社交媒体影响力的体现,却未能转化为一支稳固的政治组织力量。毕竟,美国政治的深水区并非靠算法和宣传就能轻易撬动,真正的组织动员才是关键。
对此,特朗普早有准备。他曾毫不留情地嘲讽说“第三党从未成功”,暗示马斯克的尝试是徒劳无功。表面看这是资深政治家对“外行”的不屑,实则精准剖析了潜在的政治搅局者的局限。历史上,美国出现过佩罗、纳德等第三党挑战者,但无一能撼动牢固的两党格局。即便马斯克资金充足,掌握高端技术平台,也难以绕开美国严苛的选举制度。单是选票合法性的法律门槛就足以拖慢新党成立的脚步,更何况还得面对两党合力封堵和媒体舆论的猛烈反击。
更现实的问题在于,马斯克建党并非出于单纯的政治理想主义。他成立“美国党”的背景,是因在白宫内部权力斗争中失利被边缘化后的一次强烈反弹。他批评“大而美”税改法案是“债务奴役”,愤怒之余在社交平台发动民调并宣布建党,但这一行为更像是一场有节奏的舆论操控,而非一场经过缜密规划的政党建设。目前来看,马斯克还未提交任何政党注册材料,党内组织架构、政策纲领甚至候选人名单都处于模糊不清的阶段。
更糟糕的是,马斯克的支持率下跌速度远超预期。共和党内原本可能支持他的“特朗普铁粉”们在他宣布自立门户后迅速转变立场;而民主党选民对他的信任早已大幅流失,自年初以来对马斯克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已跌破10%。他寄望的“80%中间选民”同样未表现出明显支持,反而大多处于观望甚至冷漠状态。短短几周内,“美国党”的民调支持度骤降54%,从起初的65%滑落到如今的11%,对于一个新建政党而言,这几乎是毁灭性的重创。
这场惨败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。自4月至7月,马斯克对特朗普的态度摇摆不定——起初在白宫高举“特朗普说什么都是对的”旗帜,随后愤然离开白宫回归企业,紧接着又怒批“大而美”法案,并迅速宣布成立“美国党”。这一系列反复无常的举动,极大削弱了他的政治可信度。
必须明白,美国政治需要的是长期的稳定信任和持续的投入,而非一时的网络热度和话题炒作。当前“美国党”缺乏的正是这种关键的可信度。公众眼中,这不过是一个连政党正式注册手续都未完成、团队核心成员也未明确的新空壳,怎能赢得选民信任,将票投给这样一个未知的力量?
这也让人怀疑,马斯克此次建党是否真心实意,还是借机制造筹码进行政治讨价还价?许多分析人士更倾向于后者。到目前为止,他尚未启动任何正式的政党注册程序,仅仅是发起了“大会时间征集”。从政治话语上看,这显然是为自己留足了退路。一旦政治风向不利,或者他和特朗普达成和解,他完全可以将这场行动定义为一次“探索性实验”,再用AI技术做个“复盘”,轻松收场。这种策略既保全了余地,也为将来的政治谈判积累了筹码。